1
    回答

    成为心理治疗师的有哪些影响因素

    心理咨询师是个新兴的职业,职业发展中有哪些关键的影响要素呢!听听心理咨询师是如何分析的。在国外,心理治疗师的职业动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经验性的观察和临床感悟为主。研究者多基于多年心理咨询工作中丰富的临床印象或非结构访谈得出研究结论。这种依靠访谈搜集资料的研究通常样本较小,研究结果也多以描述性统计的形式呈现。如:Bamett(2007)访谈的9个心理治疗师中有7个人提到了对母亲的愧疚,因为做得不够好或不够爱或没能成为她所希望的那种孩子而增加了她们的烦恼;Racusin,Abramowttz和 Winie:指出在他们的研究中所有心理治疗师的源生家庭中都有家庭成员患有心因性的躯体或行为障碍,这些治疗师的家庭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酒精中毒、虐待儿童等问题,出现其中一项或者二者兼有的比例高于50%,一半的临床心理学家报告他们童年时的主要角色是家中的照料者等等。这类研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其一在研究对象上,样本容量太小,没有一项研究超过20个被试;其二从研究设计上讲,缺少相应的对照组,没有与其他职业群体进行严格的比照。因此所得研究结论的概括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在论证心理治疗师职业动机的特殊性上也缺乏说服力。第二阶段的研究弥补了初期研究的缺陷,主要体现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开展和对照组的引入。以两个群体之间的比较研究为特色,许多研究将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员与其他职业者进行比较,如:Norcross等人 (1986)第一次将心理治疗师与一般人进行比较;Fussell和Bonney(1990)比较了心理治疗师和物理学家的童年经历;Elliott和 Guy(1993)的研究将心理卫生工作者和非心理卫生工作者进行了比照。Jurkovic等人 (1986)则关注于心理学专业学生和工程学学生的亲职化经历等等。由于设置了对照组,在数据的分析上可运用的统计方法也更加多样,t检验和配合度检验等都是常见的处理方法。在内容方面,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偏重于早期经历的调查,如源生家庭的环境和家庭动力,个体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受损情况等,使用的工具有家庭环境量表、创伤症状检测表、客体关系量表、源生家庭量表等等。由于有些量表并非为心理治疗师专门设计编制的,因此针对并性不强,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常常要同时使用多个研究工具,而且由于研究工具所限无法对心理治疗师的职业动机进行量化评估,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随着研究的不断细化,这些量表已经难以满足研究需要。直至1995年,RobertM回顾大量心理治疗师职业动机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团队内部磋商编制了“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影响因素问卷,专门用以评估影响个体进入心理治疗职业的因素。这一问卷的编制在心理治疗师职业动机研究中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说,它的诞生开启了心理治疗师职业动机研究的新时期。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较前两阶段更为全面细致,研究方法也更加成熟多样,不仅发现了哪些因素对心理治疗师的职业选择有影响,还进一步比较了各种影响因素作用的大小,对它们的重要性进行了区分。具体的说,在研究中引入了职业心理和行为状况作为因变量,考察各因素的影响效果。KrouS和Nauta(2005)便开展了一项针对助人专业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考察价值观、动机和个人经历等因素对他们服务缺乏照顾人群意愿的影响。Murphy和Halgin编制的“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影响因素(IBT)”问卷作为该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工具,是之后任何心理治疗师的职业动机研究都无法忽视的,因此,在我国开展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前有必要先对该问卷进行科学的修订。研究显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各因子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从0.57到0.83,整个问卷的Cronbacha系数为0.85,心理治疗师与社会心理学家的差异也验证了该问卷的有效性。以该问卷为工具的其他研究中各因子的cronbacha系数也在0.60到0.78之间。但以中国被试为研究对象的试测显示,其结构并不理想。

    新手上路

    1
    回答

    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是个新兴的职业,目前在国内市场需求很大。很多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感兴趣的人都困惑于未来自身在此行业的发展到底如何,那么我们就听听心理咨询师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自我分析是心理咨询师十分重要的成长方式。自我分析有不少方式,我个人以为最好的开始,是慢慢从注意自己的梦做起。这样容易绕开自己理智化的防御。我这里介绍关于梦工作的四步。在开始梦的分析前,可以告诉自己内心,我要开始生命中的终生航行,我会开放地对待潜意识和自然,并且愿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不害怕。我和潜意识是朋友。第一步,如果想开始自我分析,可以先开始注意自己的梦,记录自己的梦。准备个小本子,放在床边。睡觉做梦早上一醒来,就可以记忆关于梦的几个关键词。然后等洗漱完毕后,再根据关键词补充清晰。因为如果醒来不记几个关键词,有研究表明一般三到五分钟后许多梦就会被遗忘,再也想不起来。有的人觉得自己记忆力挺好的,早上一醒来就觉得可以记住梦了,满怀自信不去记录,但过一个小时再回忆梦,就会发现往往不容易回忆起来。开始记忆自己的梦,最好别做了梦就赶紧好奇着去分析,或者去翻阅书对照象征。其实这么做是很外行的。如果你真想做自我分析,开始记录梦后,未必要每个梦都分析。而只是先记录。你这样做之后会发现梦会渐渐有变化,或者变清晰。第二步,开始记录梦一段时间,如果有某些感受的梦出现,例如,某个梦莫名其妙的让你感兴趣,或者让你念念不忘。就可以慢慢注意这样的梦。自己未必要理解分析这个梦,而是将此梦放在心里经常玩味玩味,感受感受。开始的时候未必有什么领悟或者特别的想法,但这样做了后,慢慢你会习惯起来。开始能够渐渐了解自己梦的一部分意义。但自我分析往往容易被误解。有时候,由于我们学习了心理学,会用心理学的象征含义来套梦,那是很错误的一种做法。因为每个象征的意义就人就背景如果不同,那么他们的意义也会十分不同。例如,你梦里见到一只蝴蝶,你接着想我真厉害,蝴蝶是转化的意义,看来我的自性性过程要完成了。这就是典型的防御性的解梦做法。其实这只蝴蝶在梦中是在什么背景下,而你的生活又是如何的,这些会有许多相关性,并不是梦中一个事物就代表全部了。不然那就不是解梦的自我分析过程,而是有点自我欺骗的意识过程了。第三步,有了梦的玩味,可以用身心去体验体验梦中的角色或者梦的气氛,这会引起一定的联想或者感受。不管发生什么,谨记:这都是一种尝试,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这些。是错是对、是福是祸并不首先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坦诚对待自己的梦,并且愿意听取梦的潜意识所想提供给你的东西。心理咨询师:分享我以前一个梦的经验,在梦中我和一个国外的治疗师在一起,有人在起诉这位治疗师。 我当时为这个治疗师做律师而辩解。之后开始玩味这个梦,甚至和小组讨论这个梦。我当时的联想是我会参加这个治疗师来华的培训,而且我会完成她要求的固定课时,而且我坚信这点。但在6个月后我永远离开了这种训练,并且对这一疗法也抱有谨慎的态度。那时候我才知道,梦中的起诉者实际就是我自己,而辩解不过是一场伪装的游戏罢了。从根本上,我是不认同这位治疗师的种种做法的。这样的经历就增加了我的经验。第四步,当你有了更多经验后,你可以自己围绕对梦的种种体验或者幻想或者情感,来做自由联想以及尝试性的自我诠释。如果不清晰,甚至可以和一些有专业素养的朋友讨论某些点。在这些过程中,你的意识会越来越和你的潜意识友好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自己的了解也会随之加深,甚至在一些关键地方去超越自己的局限和盲点。我现在解梦的许多经验就是从自己梦工作的过程中学习来的。自我分析的过程,也可以用绘画、沙盘、艺术、文学作品等方式来进行。我过去的一位十分资深的国际分析协会的督导师Dr. Friedrich Markert说起他每个月都会去话剧,阅读文学作品。那会给他带来许多生命的重要体验。我深以然也。好的文学、艺术、话剧等,乃至人文或者自然景观的深度旅行,可以带给我们许多深度的生命体验,这会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去体验和理解来访者的生命。在外面的世界看到里面的世界,在里面的世界看带外面的世界。自我分析同样可以在自己的口误、诙谐、最近的喜好中去体验、感受和讨论,只要能够去开放自己的心灵,那自我分析就会慢慢带给自己许多精神财富和生命体验。理解了自己,然后再去理解别人才变得容易。自我分析的目标与个人体验分析的目标是十分类似或者一样的。在个人体验分析没有完成前,做自我分析往往会被自己固有的视角所局限。自我分析与个人体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自我分析可以和体验分析结合是比较好的开始。也可以在体验分析结束之后自己继续终生自我分析,大部分杰出的分析家或者心理治疗师都是这样做的。当然,如果一时没有找到体验分析师,也可以自己先开始。如果解梦方面想读一些书,建议可读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第七章(其他的不是最重要的)、《人类梦史》、《用身体解释梦》(这本我的学生正在翻译中)三本著作。同时,我经常也鼓励,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师也要做一些自我分析,即使他们可以不同意精神分析,但他们同样可以使用DTR 和功能分析的思维方式在自己的认知和行为的过程。这样的练习会使自己有对疗法更深的体会。而帮助自己能够在个案中协助来访者的认知及行为的调整,对自己的生活管理和情感管理也会有很好的帮助。有些心理咨询师说,那是给来访者作的,我自己干什么去浪费时间。那只能说明你在这条路是存在问题的,如果你自己也不愿意实行你所宗的疗法来启发和管理你自己的生活,你怎么能够要求来访者来接受你的心理咨询呢?

    新手上路

    1
    回答

    心理咨询师中如何鉴定心理健康与否?

    心理咨询师认为健康的心理必须具备以下的品质:1.正确认识并接纳自我。了解自身特点,恰当地评价自己;有自信,懂得欣赏自己,体验自身价值和意义。2.有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能够独立处理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问题,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并用这些方法解决新问题。3.情绪稳定,有安全感。生活中以积极的情绪为主导,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基本保持平稳;内心踏实,有安全感。4.人际关系良好。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正面的情绪,获得满足和快乐;能理解他人,接纳和应对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5.承担应尽的社会角色。基本能够达到与自身年龄、身份、生活环境等符合的责任和义务,比如照顾家庭、完成工作等。6.具备应对挫折的能力。积极面对和接受现实,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够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并想办法克服,而非消极抵触或逃避。

    新手上路

    1
    回答

    心理咨询师的个人要具备何种心理素质?

    心理咨询师顾名思义,帮助有心理障碍的人克服心理困难,走出心理阴影。为人格偏常的人做矫正工作,因此,心理咨询师自身应当是心理健康、个性品质良好的人。实践表明,心理咨询员心理健康水个越高,个性品质越良好,他们在咨访关系中所能提供的帮助就越大。相反,如果心理咨询员本身心理不健康,存在着不利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个性品质,那他们扭曲的心念和古怪的个性可能会造成心理咨询的失败,甚至诱发来询求助者的某些心理病症。 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的心理品质:(一)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力面:l.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他们的人格中充满了奋进、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心理咨询师在自己的生活中,应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并且要把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带到心理咨询工作中来。因为这样做,一方面会使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而心灰意冷的求助者受到感染,更新唤起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另外一方面,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给咨询工作带来热情与活力,增强心理咨询员克服咨询中遇到困难的勇气。2.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稳定的情绪状态人皆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部可能遇到一些挫折和不幸。心理健康的人对挫折有较高的耐受性,能够适当地释放自己的情感,保持自己情绪的相对稳定。学校心理咨询员应当能够较好地调解自己的情绪,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保持情绪的稳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头脑的冷静清晰,客观地分析问题。3.心理咨询师须没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心理绝对健康的人在生活当中是很难找到的。心理咨询员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挫折,甚至有的也曾和来询求助者一样有过各种心理的困惑或问题。但当他们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员的时候,应当已经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问题,达到了相对健康的状态。(二)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优良的个性品质美国心理咨询学家罗杰斯提出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具有以下四种品质:(1)无条件地尊重:无论面对哪类来询者及问题,心理咨询员都能够以全面接纳的态度来对待,使来询者感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2)一致性:咨询人员应善于运用个人的情感,而且他的言语和行为应该是直率的、一致的;另外,咨询人员和来询者的关系也皮是连贯的、真实的。(3)真诚:咨询人员应当是诚实的、真挚的,没有掩饰。(4)感情移入;咨询人员应能深切理解来询者的内在参照体系,并向来询者表达这种理解.使对方感到,他能够懂得对方的情感,像对方一样看待周围的事物。同时也能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实际的心理咨询当中,心理咨询师的以下个性品质是有利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的:1.心理咨询师应头脑冷静、敏锐、灵活头脑冷静的心理咨询人员,能够在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一种相对中立的态度,同情来询求助者,义不使这种同情陷得大汉,以至失去了心理的独立和正确的判断力。头脑敏锐的心理咨询人员能够从来询者的言语和表情中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从细微的表现中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或奔易忽略的东西,并在来询求助者企图掩饰白己真实问题时,及时发现他们的真实意图、头脑灵活的心理咨间员在发生某些意外情况冰能够随机应变,沉着应付。2.心理咨询师应该热情大方,善解人意热情大方、善解人意是心理咨询员与来询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所必需的重要条件,因为热情大方能够给来询求助者创造——个宽松的心理氛围,善解人层则是心理咨询员理解来询求助者的个性基础。3.心理咨询师应感情真挚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员对来询求助者流露出来的感情应是真实的,外部的情感表现与内心的情感应当是一致的,只有真诚地理解来询求助者,才能使来询求助者对心理咨询员产生信赖感,从而毫无保留地向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4.心理咨询师应意志坚强心理咨询工作具有艰巨性、长期性相反复性.要求心理咨询员有坚强的意志力、自制力与坚毅的品质,这种意志品质的重要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心理咨询人员在来询求助者出现阻抗、反复时,能够克制自己的烦躁、失望等不良情绪,冷静地分析原因,修改咨询方案,坚持咨询目标;二是心理咨询员的坚定的态度本身就具有治疗的作用,可以使来间求助者增强信心、稳定情绪、坚定克服心理问题及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新手上路

    1
    回答

    心理咨询师的个人发展如何?

    心理咨询师个人职业发展与个人分析离不开对心理咨询师职业动机的分析。心理咨询师的从业动机,不管是帮助他人、自我治疗、照顾他人、理智的求知欲、回报恩惠等较为常见、易觉察的动机也好,还是寻求亲密关系、获得控制感、自恋、窥伺等潜意识的、不光彩的动机也罢,都是推动个体选择心理咨询职业的直接内部动因。 而追根溯源,这些动机的产生和发展与个体的成长历程密不可分,是个体未满足需要的体现。大量文献已证明了个体的早年经历与未满足需要之间的联系,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咨询师的各种职业动机,有必要深入源头对其成长经历进行梳理。1 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创伤心理治疗师常常被称作“受伤的治疗者” (woundedhealer),这是一个很形象的称呼,因为他们在为别人疗伤的同时与也要治疗自己内心的伤痛,而他们的伤痛则源于自己或家庭遭受的种种创伤和不幸。对于那些已经进入心理治疗领域的人来说,修复自己早期生活中伤痛和沮丧的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决策。 Elhot和 Guy(1993)发现,从事心理卫生职业的女性至少经历一次心理创伤的可能性较其他职业女性更高,这些创伤既包括了自身遭受的躯体虐待或性骚扰,也包括家庭成员的疾病和伤亡。Halgin(1995)的研究也表明,临床心理学家在“个人问题经历”和“家庭困扰经历”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社会心理学家,也就是说,虽然同为心理学专业工作者,选择从事临床工作而非研究工作的人受自身或家庭中的各种难题或困扰的影响更大,临床心理学家“解决个人问题”的动机更加强烈。许多心理治疗师也声称自己的确比常人经历的心理痛苦更多,这些经历增强了他们对自身和他人烦恼的觉察能力,对他们职业生涯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对于那些仍于第一章引言学习或受训阶段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来说,创伤性的经历可以预测他们从事助人职业的意愿。立志从事临床工作的心理学专业学生童年时性虐待和被忽视的发生率比非临床志向的心理学专业学生以及商学专业学生都要高。KrouS和Nauta(2005)的研究也证明曾经的困扰对于助人专业学生为“缺乏照顾人群”提供服务的意愿具有很强的预测力。性骚扰、虐待、身体缺陷、酒精依赖、物质滥用、家庭冲突、疾病、死亡等……阴霆笼罩着心理咨询师的童年,创伤带来的痛苦与泪水给心理咨询师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伤害,学习心理咨询知识成为他们抚平自己心中创伤,缓解内心冲突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伤痛的经历既激发了咨询师对人类心灵的关注和对行为的兴趣,更增强了他们对自己和他人内心体验的觉察力和人际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同时,自身的痛苦体验和自我治疗的经验还赋予了他们治疗和帮助来访者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那些带着疤痕的情感痛苦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增强他们理解他人和共情他人的能力。这使得他们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比那些没有经历创伤的人具备更多可利用的资源和优势,并最终影响了他们对职业生涯道路的选择。2 心理咨询师的亲职化“我不得不发展自己对人与人之间微妙情感的敏感性,学会如何防止和抚慰父亲的愤怒,想办法让母亲不再卧床,还要逗弟弟开心,由于他的到来母亲出现了短期的抑郁。”照顾别人的愿望往往源自心理咨询师亲职化的经历。亲职化,是指在家庭互动模式中,儿童或青少年被指定承担原先应当由父母所应提供的角色与责任。亲职责任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工具性的亲职任务,比如做饭、打扫、洗衣等家务劳动,或是照顾失能父母或看护幼小弟妹,以及赚钱或管理家中财务等工作。另一种则是情绪性的亲职任务,亦即孩子对父母的情绪需求加以回应,扮演父母的咨询员,和平创造者或个人导师,成为父母情感依赖的对象。研究显示,心理治疗师和临床心理学家的家庭呈现出特殊的家庭动力学特征;他们很可能经历了亲子角色倒置或亲职化,常常被置于家庭看护者的角色上。Fusse发现,与物理学家相比心理治疗师经历了更多的亲子角色倒置。缺乏照顾人群,包括少数种族、老年人、低收入者、无家可归者、生活在乡下和市中心贫民区的人和有严重精神疾患者。在Racusin等人 (1981)的调查中一半的心理治疗师认为他们的首要角色是对家庭的运转和养育承担亲职责任,这些治疗师觉得他们至少为一个家长充当了这一角色;还有的治疗师扮演着顾问或调停者的角色,他们须意识到家庭成员的情绪状况,为他人的忧虑提供意见和咨询,并为减少家庭紧张和解决争执负责,这两种角色几乎被四分之三的心理治疗师视为最重要的家庭角色。其实,不止是心理治疗师和临床心理学家,许多助人职业的工作者都有着类似的经历。一项关于社工人员家庭经历与职业选择的大规模调查显示,1577名社工人员中2/3以上的人都具有扮演“看护”或“调停”角色的历史。在心理治疗师的源生家庭中,家庭的贫困和生存压力、家庭成员的长期患病、父母酗酒或药物依赖、以及家长的各种不良情绪问题营造了一个功能不健全且持续处于应激情境下的家庭环境,在这样充满压力的家庭中父母通常无法尽到自己的养育和照顾责任,孩子的情感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由于无法激发出父母的照顾反应,孩子开始变得善于预期他人的需要,并以这样的方式与父母相处。他们将自己未获得满足的关爱需要搁置在一边,扮演起“小大人儿”的角色,为受伤的父母提供慰藉,照料他们的生活,安抚他们的情绪,调节家庭冲突,缓和各方矛盾,这成为他们与父母最重要的互动方式。这种互动策略会在个体成年后进入助人职业时得到进一步确立,因为助人职业正是他们童年角色的扩展和延伸。另一方面,研究也证明了亲职化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助人职业。具体表现为,具有亲职化经历的个体更有可能参加心理咨询培训而不是艺术设计培训,心理咨询专业学生的父母的照顾水平(尤其是母亲的照顾水平)显著低于艺术专业学生。以临床为职业志向的心理学专业学生在14-16岁时的亲职化经历比商科学生多。与工科学生相比,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更有责任解决家庭中的问题,让每一个人高兴;在童年时也更有可能以知己的身份为家庭成员和朋友提供帮助。为了解决自己童年时期未满足的需要,父母会向这些未来的心理治疗师寻求现实和情感的关怀,迫使他们不得不在家中扮演家长的角色,或公开地承担家庭中的琐事,并且/或者隐蔽地扮演知己或家庭冲突的调节者,只有当他们为别人提供支持之后才能获得家庭的养育和扶持,他们对于自我价值的概念大都源自帮助和照顾别人。亲职化的个体从小就扮演着助人者的角色,后来选择助人职业一方面是由于照顾别人是他们所熟悉和擅长的;另一方面也是公开承认和满足他们照顾需要的一种合理方式,他们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获得自我验证和情感上的亲密。 

    新手上路